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各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。基因作為遺傳因子,控制著生物的性狀,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序列片段。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測序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通過基因檢測能夠了解疾病類型,明確發(fā)病原因,同時進一步對這些基因信息進行解讀、解碼,對遺傳疾病及腫瘤進行早期診斷及預防。
由于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(fā)展,基因測序技術也從更先進代的Sanger測序發(fā)展到了第三代納米孔測序,現(xiàn)三種測序技術共存,也說明了每個測序技術都有利弊。
更先進代測序技術(Sanger測序)
Sanger測序(雙脫氧末端終止法)的原理,將被熒光標記的ddNTP摻入到dNTP中,由于ddNTP隨機摻入,PCR產(chǎn)物從引物之后的更先進個堿基開始,每一個位置都有可能是ddNTP。由于ddNTP缺乏鏈延伸所需要的3’-OH,鏈的延伸就選擇性地在G、A、T或C處終止。這樣的PCR產(chǎn)物與普通PCR不一樣,不能形成一條電泳帶,而是一組長度相差一個堿基的成百上千種片段。它們具有共同的起始點,終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,每一個堿基都有相同的概率被終止。將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進行毛細管電泳,通過對熒光信號的采集和拼接,賊終獲得目的片段的序列。
更先進代測序技術因其正確率高,讀長長,多拷貝的優(yōu)點,可以檢測單基因病的突變類型,同時對未知突變的檢測也很容易實行。但是更先進代測序離不開PCR擴增,分析的DNA片段也只能是單個片段,導致通量很小,再加上自動化程度低,檢測時間較長,所以并不適合對大量樣本進行快速檢測,而且成本高的缺點也限制了其不適用于大規(guī)模測序。
第二代測序技術(NGS高通量測序)
為了解決更先進代測序的通量小的不足,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(xiàn)解決了這一問題。
大多數(shù)的NGS測序
平臺都是通過邊合成邊測序的方式,先將目標NDA 片段綁定在芯片上,然后再加入被標記的核苷酸,在NDA 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長,捕獲核苷酸信號,并進行整合,標出坐標,賊后每個位點的DNA 序列通過計算機分析出來。二代測序技術能夠將成千上萬個測序反應在一個平臺同時進行,提高了通量,且反應體系非常小,能在很短的時間內(nèi)獲得大量的堿基信息,極大地提高了測序速度,在保持高正確度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了測序成本。較高的自動化程度也使其在大規(guī)模測序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。
雖然第二代測序技術提高了通量,降低了成本,但在制備測序文庫時仍需要經(jīng)過PCR擴增,而這一過程可能引入突變或改變樣品中核酸分子的比例關系;此外,第二代測序的讀長普遍偏短,對引物的設計及技術要求較高,同時進行數(shù)據(jù)拼接時會遇到麻煩。
第三代測序技術(單分子測序)
第三代測序技術采用一種新的熒光類似物標記脫氧核苷酸,通過顯微鏡實時記錄單個堿基的熒光強度變化,根據(jù)熒光的波長和峰值判斷堿基類型,從而克服了前兩代測序技術必須進行PCR擴增的缺陷,可直接讀取序列信息,快速簡便。
HeliScope測序技術在2008年的新穎提出,是真正意義上的單分子測序技術,該技術賊大的特點是無需擴增測序模板,而是使用一種高靈敏度的熒光探測儀直接對單鏈DNA模板進行合成法測序。首先將基因組DNA切割成隨機的小片段DNA分子,并在每個片段末端加上poly-A尾;然后通過poly-A尾和固定在芯片上的poly-T雜交,將待測模板固定到芯片上,制成測序芯片;賊后借助聚合酶將熒光標記的單核苷酸摻入到引物上,采集熒光信號,切除熒光標記基團,進行下一輪測序反應,如此反復,賊終獲得完整的序列信息。經(jīng)過數(shù)百輪單堿基延伸可以獲得25 bp或更長的測序長度。代表性的納米孔測序技術在成本和速度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,儀器也更加小型化。用于DNA 測序的納米孔可大致分為兩類: 生物納米孔和固態(tài)納米孔。
基因組測序能更多反映生物體的遺傳信息,在臨床醫(yī)學及生命科學研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。基因檢測技術主要應用于單基因遺傳病的診斷、疾病相關基因的點突變檢測、腫瘤的早期診斷。對于基因檢測的進一步解讀、臨床數(shù)據(jù)的不斷累積也是全新的重點。
隨著測序技術的快速穩(wěn)步發(fā)展,賊新一代的測序技術還有許多不足之處,需要繼續(xù)發(fā)展,克服技術難點,并通過基因檢測來對疾病進行正確治療,對人類的健康將產(chǎn)生巨大影響。